完美体育·WM

您好,欢迎访问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全国政协委员:“水果自由”的背后是政策引导、科技进步

2024-06-24 10:57来源:人民政协报编辑:杨玉国

“我小时候在东北过年,只能吃冻梨、冻柿子。在我记忆中,苹果永远有一块是烂的,家里长辈给孩子们分苹果,永远有一块是被削掉的,甚至咬一口才发现苹果里面已经黑了,我以前以为苹果本来的面目就应该是这样。而近些年来,老百姓一年四季能吃到的水果种类越来越丰富,苹果也很少吃到坏的了。”已经从事30年果蔬保鲜技术研究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研究所所长赵晓燕,谈起老百姓餐桌上“果盘子”的变化感慨万千。

近年来,苹果、梨、柑橘、香蕉等大宗水果和葡萄、猕猴桃、荔枝、杨梅、草莓、蓝莓、榴莲等特色水果不断升级做大做强做优,倒逼进口价格腰斩,特别是蓝莓、榴莲等进口特色水果,由于本土化种植使价格变得更亲民,芭乐、莲雾、油柑等南方小众水果也逐步进入大众视野。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国和消费国。

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果品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水果总产量约3亿吨。从现有数据分析来看,果品供应总量充足,而且品种丰富,可以说天天有果、季季有果,老百姓餐桌上的“果盘子”发生了巨大变化,“水果自由”逐渐成为现实。

赵晓燕表示,这些变化,实际是我国果业研发、种植、贮存、物流等多领域协同创新发展努力的结果。随着我国果树育种技术的发展,果树种质资源的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利用和高效育种技术等重大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如猕猴桃经过几十年的保育繁育,我们看到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品种猕猴桃,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品质也越来越好。”

“随着采后贮运保鲜技术水平的提高,部分水果已实现周年贮藏供应。”赵晓燕以苹果举例,现代苹果贮运保鲜技术体系涵盖了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保鲜及冷链物流三个紧密衔接的环节,协同保证苹果从“枝头”到“舌头”的品质。刚从田间采摘的苹果带有田间热,采摘后迅速进行预冷处理,可以抑制果实的呼吸代谢衰老,减少营养和水分损失,预冷是果蔬贮藏保鲜的关键,也是实现冷链流通的首要环节。

“随后,由于苹果不同品种对气体敏感程度不同,通过气调贮藏,在冷藏的基础上,增加气体成分调节,通过对贮藏环境中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氧气浓度和乙烯浓度等条件的控制,延缓其新陈代谢过程,更好地保持了苹果的新鲜度和商品性,延长果蔬贮藏期和保鲜期。”赵晓燕谈到,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推广气调贮藏,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装备技术水平的提高,气调贮藏技术更为先进,已实现精准控制气体成分和温度。

关于贮藏保鲜,葡萄的故事同样精彩。赵晓燕介绍,随着葡萄品种的不断增多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葡萄老品种市场供需关系严重不平衡,曾出现三次大面积农民砍树现象。1994年,曾任两届天津市政协委员的天津科技大学李喜宏教授,带领团队发明了微型冷库,通过“微型冷库+MAP+保鲜纸”技术模式,在葡萄产区每30亩地建一座微型冷库,全国共建设了20余万座,解决了葡萄产地贮藏难、物流难、销售难的三大难题,护航全国范围内千万亩级葡萄品种更新换代3次。现如今,从玫瑰香到巨峰、红提再到阳光玫瑰,葡萄种植覆盖全国31个省份,产量超过1500万吨,跃居全国第4大树种。

1994年刚入职时,单位经常会请国外专家讲冷链产地预冷等技术,这些技术让赵晓燕和同事们一度觉得“非常新鲜”。“现如今,我国开展了很多对外合作和国际培训项目,我们已然成为冷链保鲜技术、材料和装备的输出方,贮藏技术研究水平和应用理论水平已与欧美国家并跑。”赵晓燕表示,在水果越来越丰富的背后,是“大食物观”等一系列的政策引导,以及整个行业辛勤努力的结果,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多渠道流通格局推动水果消费半径不断扩大,拉动了水果产业的发展,这使我国的“果盘子”越来越丰富。

赵晓燕介绍,2021年是联合国订立的“国际果蔬年”,旨在减少果蔬损失和浪费,提高人们对果蔬营养和健康价值的认识,促进多样化、均衡、健康的膳食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在‘果盘子’越来越丰富的同时,这也是我们未来需要关注的。”赵晓燕强调。(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