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网站9月11日发布《服务业地位作用更加彰显 发展质效持续提升——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具体内容如下: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持续优化,实力日益增强,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服务业新动能加快培育、新业态蓬勃发展,服务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地位和作用更加坚实稳固。
一、服务业跃居第一大产业,引领经济行稳致远
(一)服务业规模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大力发展工农业,服务业处于辅助地位。1952年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95亿元,1978年增长到905亿元,1953—1978年年均实际增长5.4%。这一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较低,1978年只有24.6%,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分别低3.1个和23.1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后,服务业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到244856亿元,1979—2012年年均实际增长10.8%,增速高出同期GDP年均增速0.9个百分点,是1953—1978年服务业年均增速的2倍。这一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节节攀升,1985年超过第一产业,2012年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5.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茁壮成长,服务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到688238亿元,2013—2023年年均实际增长6.9%,增速高出同期GDP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这一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升,2015年首次超过50%,2023年达到54.6%,连续9年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
(二)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引擎
改革开放前,我国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1978年,服务业对当年GDP贡献率仅为28.4%,低于第二产业33.4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居民、企业、政府三部门对服务业的需求日益旺盛,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2012年,服务业对GDP贡献率达到45.0%,比1978年提升了16.6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对GDP贡献率呈现加速上升态势,2014年达到49.9%,超过第二产业4.3个百分点,成为对GDP贡献率最大的产业;2023年达到60.2%,比2012年提高15.2个百分点,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
(三)服务业是吸纳就业主渠道
改革开放前,农业和工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1953—1978年,服务业就业人员年均增长3.7%,1978年末服务业就业人员4890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仅12.2%。改革开放后,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和新增劳动力进入服务业,服务业就业人员逐年增长,1979—2012年,服务业就业人员年均增长5.2%,增速比第二产业高1.6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人员1994年超过第二产业,2011年超过第一产业,成为我国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2012年末服务业就业人员27493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提高到36.1%,比1978年提高了23.9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带货主播、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数据分析师、医院陪诊员等新的就业形态吸纳了大量就业,2013—2023年,服务业年均新增就业人员741万人。2023年末,服务业就业人员达到35639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8.1%,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二、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一)服务业行业结构优化调整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服务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服务业比重大幅下降,现代服务业稳步增长,服务业各行业发展更加均衡。1952年,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合计超过50%,服务业发展相对集中;2023年,两者占服务业的比重分别降至17.9%和8.4%。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对经济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23年两者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14.6%和10.7%,分别比1952年提高了8.6个和3.5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2023年两者占服务业比重分别达到8.0%和6.4%,分别比2012年提高了3.1个和2.0个百分点;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业发展稳定,2023年相关行业所在的其他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比2012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服务业呈现地区协同发展态势。改革开放前,服务业主要为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不大。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完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服务业发展差距亦随之加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服务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虽然存在差异,但协同发展态势愈加明显。2023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4个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0.0%,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现代服务业大量集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84.8%和75.2%;全国有24个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在45%—60%之间,比2012年增加了14个地区。
区域重大战略引领作用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陆续出台,有力引领区域服务业高质量发展。2013—2023年,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6.8%、7.5%、7.7%和7.6%,2023年四区域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67.7%、56.6%、55.0%和50.7%,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10.9个、10.3个、11.1个和11.5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服务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银行业、保险业、交通运输业等服务业9大领域、100多个分部门的外资准入限制陆续放开,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逐年递增,国际竞争力随之增强。2012年以前,我国服务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比重不到50.0%,2020年以后稳定在70.0%左右,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领域。随着服务业领域加速改革,服务业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茁壮成长。2023年我国服务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3万元/人,按不变价格计算,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和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14.3倍和9.4倍,比2012年增长了60.7%。
服务贸易额跃居世界前列。2001—202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784亿美元增长到9331亿美元(合人民币65754亿元),贸易规模在世界各经济体中的排名从第12位跃升至世界前列。随着服务业竞争力增强,服务出口额快速增长。2017—2023年,服务出口额年均增长8.9%(以美元计价),比进出口总额增速高出3.9个百分点,其中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额年均增长分别高达19.1%和37.8%。
三、服务业新动能加快培育,融合创新数字化亮点纷呈
(一)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初显成效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促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成为主要方向。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9万亿元,2020—2023年年均增长12.1%;其中,2023年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8万亿、3.9万亿和3.7万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1.8%、11.4%和6.4%。生产性服务有效提升制造业生产效能,大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动车组等领域示范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大大缩短,生产效率同步提升。
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生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平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万亿元,2019—2023年年均增长29.7%,互联网平台企业以自身的快速发展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普及。2023年末,我国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超过340个,覆盖了全部工业大类,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1.35万亿元;2022年,使用工业互联网软件的规上工业企业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32.1%。工业互联网推动工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提升。2023年,我国已建成62家“灯塔工厂”,占全球“灯塔工厂”总数的40.0%;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已达3.2万亿元以上。
(二)数字经济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扩容提速。党的十八大以来,光网建设快速推进,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所有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2023年,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6432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到11.4亿个,分别是2018年的1.5倍和1.3倍。“东数西算”工程快速推进,算力硬件设施和总规模持续增强,截至2023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超过81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每秒2.3万亿亿次浮点运算,位居世界前列,近5年年均增速近30%。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壮大。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快速发展,比重持续上升。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8%;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0.6万件,占同期全社会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四成半,近5年年均增速达到21.0%;2023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超3.8万家,软件业务收入和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分别达到12.3万亿元和8.1万亿元,分别是2018年的2.0倍和2.2倍。
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深化。2019—2022年,“四上”企业信息化投入和信息技术人员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0.1%和10.7%;2022年,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企业数量占“四上”企业的比重为92.4%;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占38.0%,从具体方式看,应用云计算服务的企业占25.6%,应用物联网技术的企业占18.7%,应用工业互联网的企业占15.1%,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占10.4%。
(三)服务业新经济新动能迅猛发展
服务业新动能加快培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兴服务业迎来黄金发展期。2019—202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9%、12.3%和12.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力不断壮大,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竞争力。2019—2023年,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5%,其中研究和试验发展、科学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7.4%、9.4%。
服务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线上线下加速融合,直播带货、跨境电商、网约车、在线诊疗、远程办公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2016—2023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10.0%;2023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到15.4万亿元,连续11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全国快递业务量1321亿件,比2012年增长22倍;移动支付普及率达到86.0%。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一批新业态发展迅速。2023年,电商直播用户规模5.97亿人,比上年增长16.1%;跨境电商进出口2.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6%;线上办公、网约车、在线旅行预订、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分别为5.37亿人、5.28亿人、5.09亿人、4.14亿人,比2020年底分别增长55.4%、44.5%、48.6%、92.7%。
(四)生活性服务业迈入品质化多样化发展快车道
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加快推进。党的十八大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供给的日渐丰富,文化、体育、旅游等服务消费逐渐普及。202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53782亿元,比2012年增长197.6%,占GDP的比重从3.4%提高到4.5%;2023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3246个、文化馆(站)和群众艺术馆43752个,分别是1949年的59倍和49倍,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2022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13092亿元,比2015年增长138.3%,占GDP比重为1.1%;2023年末,全国体育场地459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9平方米,全民健身步道长度37万公里,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2022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4672亿元,比2014年增长62.3%;2023年国内出游人次48.9亿,是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
教育、卫生、养老、社会服务等事业不断进步。新中国成立75年来,服务业在保障民生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教育、卫生、养老、社会服务等民生领域大幅改善。2023年末,教育方面,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9.8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亿人,专任教师1892万人,分别是1949年的1.4倍、11倍和20倍,2021年启动的“双减”工作全面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卫生方面,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7万个、床位1017万张,分别是1949年的292倍和120倍,用占世界2%的医疗卫生资源较好解决了全世界六分之一以上人口的看病问题;养老方面,累计建设家庭养老床位23.5万张,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48.3万户,基本形成“9073”养老服务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左右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社会服务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7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13.3亿人,建成世界上最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回首过去,经过75年的艰苦奋斗、辛勤耕耘,服务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随着服务业各领域改革全面深化,服务业开放向纵深推进,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加快构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有望继续提升,更加优质高效、结构合理、竞争力强、开放包容的服务业将继续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