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粮食不仅是一个物质层面的行为,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导引。在中国文化里,它重合于积善积德、留有余庆的道德范畴;引申为取之有度、知足常乐的价值取向;演化为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哲学警示。对物的节俭爱惜,体现着一个人在“道”的层面上的内敛自省,谦让于人;而穷奢极欲、贪得无厌,则传递出内心欲望的无度扩张,个人索取超过了与他人的界限,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时至岁末,粮食喜获丰收再次成为全年经济工作的一大亮点,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仓廪充实,积粟盈余。但与此同时,现实中的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有人在“吃播”中靠过量进食吸引眼球,有人认为“光盘”丢人。事实上,谁觉得“光盘”丢人谁才丢人,不管到了什么时候,节约粮食、反对浪费都应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一种良好风尚。
我们说节约粮食,当然首先节约的是粮食这种人类赖以维持生命的物质必需品。这些年来,中国人彻底告别饥饿、人人都能吃饱饭了。对年轻人来说,吃饱饭好像天经地义,但这不过是短短几十年的事,他们的父辈祖辈都曾亲身经历过饥饿的滋味。而在漫长历史中,饥饿更是常态。《世说新语》里记载,晋代名士郗鉴因德行高,在饥荒中得到乡人供养,但只够供他一人,于是他“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才让两小儿活了下来。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即便现在我们的科技发达了,粮食年年丰收了,但从供需形势来说,紧平衡仍将是一个长期趋势。因此,对粮食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容不得半点浪费,节约粮食应该成为每个人脑子里时时绷紧的弦。
再往深一层,我们说节约粮食,节约的只是粮食本身吗?当然不是。节约粮食不仅是一个物质层面的行为,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导引。在中国文化里,它重合于积善积德、留有余庆的道德范畴;引申为取之有度、知足常乐的价值取向;演化为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哲学警示。
所以,有面包店宣称不卖隔夜面包,新鲜面包当天卖不完就被扔进垃圾桶里;有连锁咖啡店使用长流水清洗杯子被顾客拍摄下来……这样的事情,在消费主义潮流下本是商家的宣传点,借此宣传自己追求品质、注重卫生,不料事件爆出后却“翻了车”,引发批评如潮。
在这个问题上,人们表面上批评的是餐饮浪费,本质上,还深刻表达着对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的追问与反思。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对自然的影响力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度。人与所处的生态系统,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人类不可否认是金字塔尖上的强者,但地球是一个万物共生的系统,强者也仍然只是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系统规律的影响。节约粮食,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与内省。如果靡费物用、不加克制,去过度开发环境、漠视其他物种,一旦失去底线、无所顾忌,最终还是会反噬人类自己。“良田万顷,日食三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这正是古人留下的智慧。我们要学会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
惜粮惜物、勤俭节约也标示着个人与他人关系的界限与取舍。古人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奢靡无度为什么会与“败”连在一起,乃至成为败家亡国的起因?难道钟鸣鼎食之家、赫赫扬扬之国当真都是“吃穷”的?当然不全是,准确地说它更像是一种寓意、一个风向标。对物的节俭爱惜,体现着一个人在“道”的层面上的内敛自省,谦让于人;而穷奢极欲、贪得无厌,则传递出内心欲望的无度扩张,个人索取超过了与他人的界限,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节约粮食,也映射着一个人与自我的关系。我是谁?我在人群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人生在世,首先要认知自我、定位自我,才能制驭自我、实现自我。我们看到一些一掷千金、铺张浪费的行为,很多是为了所谓面子,为了凸显自己的财富、凸显自己的大方,带有很强的目的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别人的认可,又用外在认可去标榜自我的坐标,但这恰恰说明了自我认知的不清晰、不确定,自我价值的不认同、不自信。所以,与其为了面子挥霍,倒不如大大方方地节俭。当然,节俭并不是一味克制、清心寡欲。老友相见,点一桌美食,食尽其味、物尽其用、光盘见底,这也是节俭。
“光盘”不丢人,谁觉得“光盘”丢人谁才丢人。今年印发的《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可以说是“国家喊你要‘光盘’”了。让我们一起努力,珍惜每一粒稻谷、每一株麦穗,不辜负大自然的钟灵毓秀、不忘却修身养德的绵延文明。(江娜 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