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岸边,已经荒废在杂草中的老码头上,石条台阶被曾经穿梭不停的脚步磨得锃亮。这些跨越百年的印记,甚至在石条上留下两道对称凹痕,镌刻下山东郯城县李庄镇昔日作为“水陆码头”的繁盛。
人流即商机。水运繁盛时,李庄人因水兴业、靠路生财,给后人留下烧鸡、猪蹄、麻花、锅饼等特色美食。传承至今,这些昔日供应往来商贾的美食,不仅飞入寻常人家,还靠着悠长香气和独特口感形成特色产业,让昔日繁盛以产业之兴的形式保存下来。
相关史料记载,清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均途经郯城,共计驻跸十余天。上了年纪的李庄人,甚至能绘声绘色地介绍:“李庄是郯城北大门,当年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石基木结构的牌坊,名曰迎驾楼。”《郯城县志》及《续修郯城县志》相关记载,印证了上述说法。这一段史料,也反映出彼时的李庄交通确实便利。
“村西是沂河,往南百里通京杭大运河,向北可抵鲁中;陆路驿道辐射鲁东、鲁南及苏北。”李庄籍作家胡秉仁在其撰写的《李庄一村往事》中,这样总结水运繁盛时期李庄的优势。
南来北往商贾的食宿需求,让李庄人占尽地利,沿街开起商铺、支起摊位,客栈、酒肆、钱庄等服务业态在这里发展起来。易于携带的烧鸡、猪蹄等美食,也在此期间形成了独特风味。“这些来往的商人、船家,走南闯北吃遍各地美食,如果没有独特之处肯定不能吸引他们,所以在市场需求下,配方和制作方法都在不断完善、提高。”传承百年烧鸡老店的倪成胜介绍,不仅是大江南北常见的烧鸡和猪蹄,在一代代李庄人的传承中形成熏香突出的独特口味,就连北方常见的麻花,在这里也从“炸面条”中得到启发变得纤细、精致、酥脆、适口。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公路网完善、河道上兴修水坝,除了大运河外,水运在鲁南地区逐渐完成历史使命。李庄西侧沂河上原本人声鼎沸的码头,也逐渐荒废,仅仅保留横渡沂河的渡口功能。
就像车轮碾过总会留下印记,水运繁盛数百年的李庄,给当地留下了兴商传统。“这座繁盛至今的水路码头让后代有了商业头脑,应该是老祖宗们留下的最大财富。”李庄镇副镇长刘瑞娇说,虽然沂河上的码头早已弃用,但李庄现在还保留着凌晨三四点开大集的传统,周边农村商店、摊贩都到这里进货、采购。家门口就能找到挣钱出路,也留得住人。有商业氛围、有干事的人,李庄想落后都难。
就像昔日沂河上千帆竞发,205国道修建后,带着滚滚车流纵贯李庄镇,给了李庄烧鸡再次崛起的契机。现今205国道途经李庄镇驻地的两公里道路两侧,以平均每40米就有一家烧鸡店的密度,挥舞起李庄美食产业的旗帜。(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