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WM

您好,欢迎访问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黏豆包:舌尖上的乡愁

2024-02-02 14:48来源:黑龙江日报编辑:王艳丽

为推动乡村振兴,助力亚沟黏豆包产业发展,前不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举办了首届中国·亚沟黏豆包文化节。

黏豆包,起源于金代,最早作为贡品祭祀祖先。而阿城又是金代会宁府所在地,此次举办豆包文化节,也是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

亚沟黏豆包制作技艺是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每到寒冬时节,阿城区亚沟街道的家家户户都泡米、制馅、包黏豆包,黏豆包生产的火热场景已经成为冬日里独特的风景。由于“粘”与“年”谐音,有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因而,东北人在年前都要做黏豆包,除了寄托着对即将过去的一年富足生活的感恩,也寄托了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现在在东北,美味的黏豆包随时随地都可以吃到。而在过去,要想吃到这个,只有等到进入腊月以后,那时人们生活比较困苦,只能在快临近过年的时候才可奢侈一次。选择这时淘米,一来年关将至,预示春节拉开帷幕,有了过年的氛围;二来天气寒冷,能冻得住,天然冰箱便于储存。勤劳的农民,只有在这个时段家家户户开始准备淘大黄米,磨面。腊月里做黏豆包,对农村人来说,是一件非常隆重的大事。大黄米这种主料是由农作物糜子磨制而成。糜子有黑黄两种颜色,黑糜子要比黄糜子黏度好。由于糜子产量低,我们家每年只是在口粮田里种植少量面积。糜子收获后,要在冬季封冻后打场脱粒磨米。那时没有什么糯米、黏玉米,包豆包只有这种纯正的大黄米。浸泡大黄米,再拿到石碾子上碾成面。然后,将面倒进两个洗刷干净的大大的黑色泥瓦盆里,开始和面。

和豆包面,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个力气活,因为和这种面,不同于和白面,豆包面相对来说要比白面粗糙一些。一个泥瓦盆里放入多少豆包面,那是要按照比例放入的,太多的话揉不开,就会出现有“生粉”的情况。每年做黏豆包的时候,都是母亲一个人亲力亲为,面放好后,就加入适量的温水,她把双手插进面盆,不停地用力搅着、揉着、捶着。

豆包面和好了,接着就是要做豆馅。黏豆包的豆馅一般选用红小豆。这个步骤是,先把红小豆浸泡个大半天或者一整天,再放在锅中加水煮烂。水加多少,也是有讲究的,如果水少了,烀出来豆粒就发硬,口感不舒适;如果水多了,烀豆馅的时间就要长,要焅一下水分,那样烀出来的豆馅就太烂了,缺少豆香的味道。

第二天,和好的面发酵好了,盖帘都被撑得鼓起来了。母亲一边看一边说:“这面发到时候了。”然后再捶打几下,揪起一块闻了闻说,“可以包了!”

我记得,有时候我家有10多个人帮忙,她们围坐在炕上的桌子边,你一言我一语,边包边聊,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浓浓的乡情在农家小屋尽情地流淌。我们小孩子把包好的豆包齐齐整整地摆在高粱秆编成的圆帘子上,那种场面,没到过年胜似过年,场面甚是热闹壮观。

这边母亲她们开始包豆包,那边父亲就开始生火,锅里放上笼屉,用浸泡好的玉米叶子铺底,将豆包一个挨着一个地挤,一锅挨着一锅地蒸。当豆包的香气从锅里升腾出来后,当父亲“呼”地一下揭开锅盖那一刻,热气氤氲在整个屋子上空,香味四溢。豆包终于蒸熟了!满满一帘子金光闪闪的豆包,一个个黄澄澄、亮晶晶、圆鼓鼓的。母亲为我们几个小孩拣了几盘豆包,豆包吃到嘴里,果然像母亲说的那样软糯中带着筋道、黏米面和豆馅中都散发着微甜的浓浓的香气……盼了一年的黏豆包,终于吃到了嘴!那是真真正正的幸福味道。

那些要储存的豆包,一个个捡到用高粱秆编成的长方形大帘子上,放在外面冻上一夜。一帘子接着一帘子,金黄色的豆包,就像一颗颗金灿灿的元宝,绽放光芒。等到这些豆包冻硬了,再放进下屋的大缸里,留着做一家人一个正月里的美食,又是别有一番味道。黏豆包的吃法也有几种,比如熥热了以后,把豆包用铲子拍扁,用油煎着吃;有时放在火盆上烤着吃,或趁冻啃着吃,至少吃出正月,那种美味至今还萦绕在舌尖喉际。

几十年前,我从黑龙江省一个农村跟随父母迁居到省城,家里就再也没蒸过豆包。几年前我又从哈尔滨迁居到江南富阳后,就彻底地离开了深爱的故乡。但是,那浓浓的乡愁,依然在我的心里纠结着。前几天,宏波兄多次打电话问我,富阳的温度有没有降下来,他就惦记着要把家乡的黏豆包给我寄来。他知道那金灿灿的豆包,是我热恋的故乡的名片,看到它,我就会想起故乡,想起故乡的亲人和朋友,也让我随着豆包的诱惑,穿越回美丽而又趣味的童年。

如今收到宏波兄寄来的黏豆包,心,就百感交集,他邮寄来的这些黏豆包,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乡愁,更是家乡的味道,同时也承载了我童年和少年时代快乐而美好的时光,让我久久回味……(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