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WM

您好,欢迎访问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辽宁铁岭:护好黑土地,筑牢辽北粮仓

2024-07-01 09:45来源:农民日报编辑:张炫

仲夏时节,辽北平原满目青绿,一望无际的玉米正在拔节生长,宽窄行交替排布的行间,去年归田的秸秆残屑隐约可见。

“还田的秸秆,是黑土地的‘被子’和‘营养’,能保肥、保墒、保出苗,原来15~20厘米的黑土层,现在加深到30~40厘米了。”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亮中桥镇永丰村盛泰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盛铁雍用手扒开一些尚未腐烂的秸秆,让记者看,下面的土壤黝黑发亮而且潮湿。

东、西辽河相汇,坐拥740万亩耕地,全域耕地属典型黑土,铁岭市被称为“辽北粮仓”。黑土是世界公认最肥沃的土壤,自然条件下1厘米的黑土需上百年才能形成。然而,多年来的用养脱节,逐年“透支”,黑土地开始变薄、变瘦、变硬。

如何破解黑土地保护和提高粮食产量的两难问题?

近年来,铁岭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开原市、昌图县、西丰县整域开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示范带动,以点扩面,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联合研发,探索出以作物秸秆覆盖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有机肥还田为核心的种养一体技术、以大数据平台为依托的智慧农业等技术体系,保护黑土地的优良生产能力,实现黑土地总量不减少、功能不退化、质量有提升、产能可持续。

“脏地”不打理,养地又高产

夏至已过,铁岭市铁岭县蔡牛镇张庄合作社的千亩示范基地,一行行拔节吐绿的玉米,长势喜人,打碎的秸秆横七竖八地“躺在”行与行之间,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脏地”。

“去年秋收后,我们用归行机把秸秆归到宽行,清理出窄行,作为苗带;今年秋收后,我们再把秸秆归到窄行,在宽行密集种植两行玉米,这样不同行的土地,就能实现轮作休耕。”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告诉记者,这些年玉米亩产都在1700斤以上。

铁岭市采用的保护性耕作模式,“简而言之,就是秸秆覆盖、免耕播种。”铁岭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秸秆覆盖是为了让生物质还田,培肥土壤;宽窄行交替种植,相当于条带交叉休耕;而免耕播种,就是在播种时通过一次性机械作业解决传统耕作造成的土壤扰动和退化问题。

目前,铁岭市采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主要有四种:秸秆覆盖均匀行技术模式、秸秆覆盖宽窄行技术模式、秸秆覆盖二比空技术模式、秸秆覆盖条带浅旋技术模式,结合配套农机,进行玉米秸秆覆盖还田的保护性耕作。尤其后三种不等行距的技术模式更具代表性。

过去均匀行种植的玉米,被分成了宽窄行、二比空等方式种植,每亩的株数会不会减少,产量会不会降低?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解宏图形象地解答了这个疑问,他告诉记者:“以宽窄行模式来说,如果把4行苗带想象成均匀放置的4根筷子,宽窄行种植相当于把左边两根靠近成一组,右边两根靠近成一组,组与组之间是宽行,可以放秸秆,组中两行是密集种植的玉米,这样组与组之间行距增加,相较于传统种植,更有利于接受光照,使每行玉米都能发挥出边行效应,所以能增加产量。”

目前铁岭市采用保护性耕作模式种植的玉米每亩株数都在4500株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000株以上。

不起垄、不整地,免耕播种,秸秆覆盖还田,减“工序”不减产量,“种地越来省事!”当地农户形象地称之为“懒人”种地法。

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增加了,黑土层越来越厚了,反过来,人不负地,地定不负人,土地越来越肥了,种粮需投入的化肥也就相应减少了。采访中,铁岭县蔡牛镇、昌图县亮中桥镇多位种植户都告诉记者,采用保护性耕作以来,每亩化肥用量减少50~100元,玉米每亩增产100~200斤,实现了降本增效。

“现在,不用保护性耕作都不会种地喽!”以前习惯把土地打理得不见草刺儿的昌图县阳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忠华,这些年尝到了保护性耕作的甜头。

变废为肥,绿色循环

“都知道粪肥能养地,但是过去,村口、田头到处都是露天的畜禽粪便堆沤处,不仅影响村容村貌,到了夏天,太污染环境喽!”昌图县亮中桥镇东兴村支部书记吴艳良回忆,如今,村里就近就有两个畜禽粪污堆沤发酵的小站、微站,养殖户将畜禽粪便就近送到这里,解决了粪肥随意堆放的问题,村口田头也整洁干净了。

据昌图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军介绍,昌图县在辖区内1~2个自然屯(村)至少建设1个屯(村)粪污集中堆沤场(点),用于贮存养殖户的畜禽粪污,集中堆沤发酵。由村屯粪污监管负责人进行日常监管,蓄满后,由协议种植大户、有机肥厂等组织集中转运。畜禽粪污经过处理后,形成优质有机肥。

而以盛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阳宇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种植大户或农机合作组织,配套建设专业的畜禽粪污集中堆沤场,将村屯的粪污进行集中转运处理。

“我的合作社有条垛堆沤发酵场,还有发酵罐、厌氧发酵气囊,周边村的畜禽粪便都可以随时运过来处理,处理后形成优质有机肥,到了春天就能抛洒还田。”盛铁雍介绍道。

目前,依据养殖规模、畜禽种类、粪污形态的不同,昌图县开展了多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相较于传统露天静置堆肥,大幅减轻了传统堆肥中产生的臭气污染,以及露天堆沤造成的养分损失严重等问题。

“从大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秸秆、饲草生长于土地,牲畜吃了秸秆、饲草,产生的粪污也是来自于土地,把取自土地的能量、物质,再返还给土地,这就是一个绿色种养循环。”解宏图解释道,取之于田,还之于田,才能用之不竭。

既要保护“地”藏产能,又要开发“技”增产效。近些年,铁岭市在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实施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全市600家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建设了畜禽粪污处理设施。

良种良机配套,智慧农业护航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铁岭市当地农户对保护性耕作和有机肥还田,从一开始的不接受,到逐渐接受,再到完全支持,主要是通过试验示范看到了增收和养地的效果。这样的效果,离不开配套的农机、适宜机收的良种。

2022年,昌图县在三江口镇宝龙村落实千亩玉米制种田,在老城镇东小壕村建立玉米示范展示田,选定适宜当地有效积温、土壤、种植模式的审定品种92个;精准选择地块,加强田间管理,科学种植、科学施肥、科学化控;建设中国科学院、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基地工作站,监测指导耕种防收全过程,加大玉米繁育基地科技支撑。2022年全县推广玉米优良品种6个,特别是推广“二比空”“宽窄行”耐密种植面积22万亩,实现亩均增产100斤的目标。

在铁岭县蔡牛镇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的万亩大田里,检测温度、湿度的气象设备,检测病虫害的智能虫情信息采集设备,分析土壤中三大营养元素、pH值的传感设备……各种农情、土壤监测设备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过去种地看天,凭经验,估摸着低温就开犁了。”赵玉国告诉记者,现在有了大数据监测系统,所有的信息一目了然,种田有了科学依据,只要地温稳定在12.8℃以上,就能开始播种。

昌图县利用大数据智慧农业开展土壤墒情、大田环境、气象环境及病虫草害监测。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的数字农业体系。

目前,昌图县已在老城镇、毛家店镇建成2个智慧农业平台,监测面积2万亩,在老城镇设置核心示范区1000亩,在亮中桥镇设置核心试验区200亩,同时在其他镇设置50个200亩辐射示范区,形成了网格状示范推广监测体系。培育老城镇阳宇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大型种植植保无人机,用于喷洒农药及作物矮化剂。

铁岭市连续5年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整县推进,目前开原市累计实施面积62万亩次、昌图县830万亩次、西丰县56万亩次。其中,2024年开原市5.5万亩、昌图县220万亩、西丰县17万亩。2021年-2024年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依次为70万亩次、145万亩次、213万亩次。(于险峰 李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