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WM

您好,欢迎访问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守护好濒危资源的“火种”——冀南牛抢救性收集保护取得实效

2024-05-29 08:51来源:农民日报编辑:毛云

初夏5月,在河北邱县子涵养殖集团有限公司养牛场里,牛群在运动场中随性奔跑,有些则悠闲地吃着草料。这几天,场里发生的一件喜事儿,让该公司总经理赵书亭心里乐开了花。

“这是昨天刚产下的牛犊,保种场里又添了‘新丁’!”顺着赵书亭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旁边一栋单独的栏舍中,一头两尺高的小牛犊踉跄地跟在母牛身侧,依偎前行。从小牛出生开始,赵书亭就为其建立了系谱登记卡,记录亲本来源、体尺体重、出生日期等数据信息。这也标志着这名牛场“新丁”从此成为了冀南牛保种群的一员。

冀南牛是我国地方特色黄牛品种之一,属役肉兼用型牛,原产于河北省南部平原地区。2021年,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发现冀南牛数量仅存37头,存在消失灭绝的风险。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决策部署,确保珍稀资源不灭绝、不丢失,两年多来,在农业农村部统筹指导下,河北省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当地政府及科研单位齐心协力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在种源生死存亡之际,守住了冀南牛等一批地方遗传资源的“安全底线”。

役用牛面临生存危机

经过河北平原南部地区农民的长期人工选择,体躯适中、肌腱发达的冀南牛被逐渐选育成为当地役用牛的主打品种。凭借其适应性强、繁殖力和抗病力强、肉质好等特点,冀南牛在当地家喻户晓。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冀南牛在农村地区处于役用的高峰时期。此后,伴随农用机械逐步推广,运输条件不断改善,平原地区役用家畜逐渐失去劳动工具价值,养殖数量急剧下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到2006年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时,冀南牛存栏数量从5万头迅速下降至2600头。

而到2021年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时,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惊人的37头,种源安全岌岌可危。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冀南牛已不再作役用。”邯郸市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办公室成员、畜牧技术推广站高级兽医师王书秀在全面普查时,敏锐地意识到,冀南牛种源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随后,王书秀和省市普查办专家立即赶往图书馆查阅资料,拜访老同事、老领导,向河北省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办公室专家请教,为后续保种工作做足充分准备。

2022年5月,经国家普查专家组核查,正式确认冀南牛处于濒危状态。河北省有关部门按照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抓紧做好畜禽遗传资源抢救性收集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及时研究部署,明确保护主体、保护目标和保护措施,制定了“一品一策”个性化保种方案、管理制度和饲养规程,切实压实保护责任,全面启动冀南牛抢救性保护工作。

三代“牛”人的坚守

赵书亭是河北子涵养殖集团公司创始人,从祖辈父辈再到子辈,一家三代人都与冀南牛结下了深厚情缘。

赵书亭的祖父常年放牛,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六十年代,赵书亭的父亲是生产队的黄牛饲养员,依靠卖牛犊的收入盖了全村第一家瓦房。

“在父亲眼里,牛是通人性的。时至今日,年近80岁的他仍时刻关注着家中牛群的情况,遇到产犊、治疗的棘手问题,哪怕半夜三更也会亲自赶到现场看情况。”老辈们对牛的热爱,不知不觉浸染着赵书亭。

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赵书亭从2012年开始建场养牛,截至目前存栏各类肉牛5000多头,其中,就包括从父亲手里继承来的十几头冀南牛。

从小的耳濡目染,让赵书亭对这种性情温顺、体格皮实的本地牛十分偏爱。

“和市场上的其他品种相比,冀南牛淘汰率非常低,不爱得病,也从不干仗。随便喂点秸秆就能生存,即使在寒冷冬天产犊也照旧成活,除了必要的疫苗,几乎不用任何药物,肉质还很劲道。而且繁殖性能很好,一头母牛前前后后能产10多头牛犊,其他商品牛只能产七八头。”说起冀南牛的优点,赵书亭滔滔不绝。

看到冀南牛的品种优势,他开始发动牛贩子四处打听收购,只要发现疑似品种,体型外貌符合品种特征的,他就买下,经过几年收购、自繁,2021年达到30余头的群体规模。

可近年来,受黄牛改良和农业机械化影响,冀南牛数量越来越少,这让赵书亭担忧不已。“地方牛最大的特点是产肉率低,这样的‘架子牛’卖不上价,再加上今年行情不行,体型不好的都被淘汰了。经济价值不高,农户也就不愿意再养。前阵子我们到周边县城寻找,几乎见不到了。”

出于对养牛的热忱,对老品种保护的责任感,2022年,在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推动下,赵书亭与邯郸市农业农村局、邱县人民政府签订了三方协议,邱县河北子涵养殖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为冀南牛抢救性保护的责任单位,并于2023年4月份获批省级保种场。

从2022年普查发现的濒危畜禽遗传资源抢救性保护行动开展至今,农业农村部和河北省农业农村厅、邯郸市人民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冀南牛保种。投资建设的保种场一期工程于2023年6月完成,建设标准化牛舍980平方米,保种设备更加完善。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校联合开展冀南牛保种合作,协助企业开展生产性能测定、选种选配等扩繁工作,加强保种场技术人员培训,为保种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1年多时间,经过一系列政策、技术和资金支持,在主管部门、当地政府、科研单位、保护主体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到目前为止,冀南牛群体数量从普查时的37头,繁育至57头,国家、省级分别采集生产冀南牛体细胞210份、冷冻精液3000份,确保了冀南牛种源安全。

与其他禽类等资源相比,家畜品种繁殖周期长,特别是牛这种大家畜,保种往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成本。对于企业来说,牛的保种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短时间来看,几乎是赔钱的。

但赵书亭看来,繁育冀南牛不仅是保住国家宝贵资源,更是为了留住祖孙三代心里的根。他以女儿的名字“子涵”为公司命名,希望将这份热爱和责任能延续下去,代代相传。

深挖资源潜力做足本土文章

上世纪以来,我国农民长期利用黄牛从事粮食作物的种、耕、耙、收、运等繁重农活,黄牛一直是农村地区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纵观近年来地方牛资源面临的生存危机和发展瓶颈,冀南牛并不是个例。

国家牛遗传资源普查专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燕介绍,目前,我国现有139个牛品种,包括普通牛83个、水牛30个、牦牛24个、瘤牛1个和大额牛1个。在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中,通过实际群体大小、群体近交系数、有效群体含量等方法的综合评估,已有14个地方牛品种被认定为受到不同程度的灭绝风险威胁。

陈燕介绍,相比于猪、鸡等畜禽,牛的繁殖周期更长,一般5年为一个世代,繁殖效率较低,每年只生一胎,这使得遗传资源保护中群体扩繁速度较慢。近年来,一些地区在‘高产’品种的吸引下,过分强调和注重国外品种的引进和发展,而忽视了地方品种多样性的保护,致使一些牛品种群体数量下降明显,个别濒危品种已不足100头。

评价一份畜禽遗传资源的价值,要跳出当下,眼光长远。

曾任河北省畜牧良种工作总站站长的倪俊卿认为,冀南牛是冀南地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黄牛良种资源,适应性强、耐粗饲、抗病性强,产肉性能虽然不足,但肉质却很好,具有生产优质高档牛肉的内在潜质,是培育河北省自有牛肉品牌的首选品种。

针对冀南牛的保护利用,陈燕表示,目前群体数量仍然较少,现阶段应以原产地保护为主,活体保种和遗传材料保存同步推进。要注重开展优异性状精准鉴定,特别是要根据生长发育、育肥性能、肉品质及风味等性状特性及特异基因发掘,提升冀南牛在选育扩繁、选种选配中的效率,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牛遗传资源。

保护濒危资源,持续开展科学系统的群体扩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倪俊卿表示,鉴于目前冀南牛群体数量少的实际情况,相关单位要按照河北省有关部门计划安排,利用2到3年时间,完善基础建设,加快群体扩繁,在保住濒危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品种特有性状基因挖掘,逐步探索肉用纯系、高繁纯系等性状的选育,进一步推动我国肉牛杂交育种和新品种培育工作,做强民族肉牛种业的“中国芯”。(祖祎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