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确定为贫困户,2017年脱贫摘帽。两年间,家住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山庄村的冶文学一家人,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暖阳下,生活正在悄然发生着新变化。
西沟乡山庄村位于南大山脚下,全村4个社216户1168人,其中贫困户83户362人。
冬日的暖阳下,沿着蜿蜒盘旋的硬化路一直走去,一面坐北朝南的封闭式新房在大山深处显得格外耀眼,这便是民和县西沟乡山庄村老党员冶文学的家。
走进冶文学家,老人正在捡拾洋芋。看到有人前来,冶文学急忙站起来,搓了搓沾满泥巴的手,一边礼让我们进屋,一边说:“今年的雨水太多了,洋芋烂的厉害,分类捡拾,防止再腐烂。”
新式的装潢、新颖的设计、楼房般的格局……虽没有添置新家具,但房间内鲜花盛开,窗明几净,幸福感油然而生。说起新房子,冶文学满脸笑意地说:“建房补助2.5万元,围墙补助6000元,还给了4000元修建了新大门,要不是党的好政策,我一辈子也住不上这么好的新房子。这房子盖的也正是时候,要是在山上,像今天这样的大雨,旧房子真的很危险。”
原来,冶文学一家以前住在山上的土坯房里,房子简陋不说,由于一家人都没有什么技术,所以只能靠几亩薄田和外出务工艰难度日。2015年,在精准识别中,冶文家一家人因缺技术被确定为贫困户。
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冶文学深知,救济能解决了一时,但解决不了一世。人穷不能志短,脱贫致富终归是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
为此,冶文学一家人在享受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同时,积极谋划,共同努力,努力要用自己辛勤的双手换来一片新天地。
2017年,在第一书记鄂积科的联系下,免费提供种子、技术服务等,让全村贫困户种植药材当归。冶文学作为老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头种植当归。冶文学说:“2017年,我带头种了0.2公顷当归,净收入5000多元。今年,我又试种了黄芪,目前长势还好,增收不成问题。”
冶文学在产业发展资金的支持下,盖起了棚圈,购进了10只母羊。“我家依靠大山,这里有丰富的饲草资源,我要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冶文学信心十足。
不仅如此,冶文学还一直鼓励在外打零工的儿子学习技术,依靠技术增收致富。2017年,县就业服务局举办拉面培训班,在冶文学的鼓励下,儿子冶海胜参加了拉面技术培训学习。并利用产业发展资金4.86万元,共投资10多万元,在山东潍坊开了一家拉面馆。“要是没有产业发展奖金,我们家怎么也开不起饭馆。一年时间,小饭馆收入8万多元,还清了开饭馆时的全部借款。”冶文学一家十分感激。
如今,冶文学一家早已摆脱贫困,开启了新的幸福生活。离开冶文学家,已是夕阳西下。但在田野里,村民们仍忙着犁地、铺地膜,为幸福的生活忙碌着。
扶贫更要扶志。在党的沐浴下,只要所有的贫困群众都有一颗争先恐后的“脱贫心”,定能通过实干苦干闯出一片天,共同奔赴新时代的美好生活。(罗珺 孟永宏)
扶贫车间里的传承
青海仁俊院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夏吾角大师于2007年创办,通过开发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其中的扶贫车间集热贡艺术品生产、加工、购物、景观旅游等为一体,参与培训与务工的人员多数为学历偏低、缺乏劳动技能、缺少就业渠道的贫困户子女,他们通过学艺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实现增收致富。扶贫车间对贫困户中的3000多名劳动力免费进行热贡艺术理论培训,建立利益连接机制,每年按照5%比例发放红利,并逐年提高分红标准,进一步促进就业。贫困户子女学徒三年内免费学艺,包吃包住,每年补助生活费18000元,极大地减轻了贫困户的家庭负担,实现了“一人学艺、全家致富”。近几年,更是通过发掘整合文化资源,有效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贫困户515户、2268人,使项目户年人均收入增加4000元以上。扶贫车间致力于弘扬热贡民族文化,挖掘本土人文资源,促进贫困地区群众增收致富,为全县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