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WM

您好,欢迎访问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山西老字号味道之“永祥和”煮饼

2021-03-31 16:21来源:山西日报编辑:杨庭聿

用小麦粉、小米、蜂蜜、芝麻仁、香油、糖等,多种优质原料配制而成的闻喜煮饼,香甜可口,酥沙不腻。它曾被列为皇家贡品而名扬九州。2013年“山西品牌中华行”活动中,老字号“永祥和”煮饼端上了联合国餐桌,受到了国际友人的好评;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确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通线上旗舰店,在中央台播发专题介绍片……紧跟市场变化,闻喜煮饼不断讲好故事,擦亮品牌,拓开一条创新之路。

保护品牌,保证品质,打通振兴之路

“大小均匀蛋圆形,有馅不漏包心中,外酥皮紧内松软,掰开拉丝松柏香。这是闻喜煮饼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中华老字号永祥和公司董事长胡文玲介绍说,煮饼制作工艺流程多且精细,要先配料、制馅、制坯、成型,随后蘸水油炸、冷却、上汁、粘芝麻,最后回性、成品包装……如今,永祥和已经工业化生产,但仍严格遵循传统工序。

尽管精工细作,但曾经很长一段时期,闻喜煮饼只“沉睡”在晋南一带,并没有走入更大更远的市场。胡文玲作为闻喜煮饼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支脉传承人,2009年建立了永祥和闻喜煮饼食品有限公司,开启了一场艰难的创业之旅。

闻喜煮饼起源于汉代,闻名于明清,清康熙元年(1662年)康熙皇帝巡视山西,途经闻喜,品过此点后称赞不已,遂赐官名“闻喜煮饼”。

一直以来,闻喜煮饼以家庭作坊生产为主,品牌杂乱,品质也参差不齐。胡文玲决定打响“官”字品牌,2003年注册“永祥和”等商标,逐渐打通了一条通过保护老字号的闻喜煮饼品牌复兴之路。

“老字号产品,首先要保证质量稳定。”胡文玲对煮饼质量的要求近乎苛刻:一次次设计、一遍遍修改、反反复复实验……2003年,胡文玲搜集资料,全面了解闻喜煮饼的背景,查阅了《闻喜县志》《晋商史料全览》《山西资料汇编》等书籍,走访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深入制作煮饼的大小作坊,实地学习观摩。一年多的时间,永祥和将“尖底圆口油锅”改为“平底牛槽油锅”;在传统白糖馅料的基础上,研制了红豆、绿豆、蓝莓、山楂等口味,开创了非油炸、无蔗糖闻喜煮饼,采用了氮气独立包装……新包装、新口味,一经上市,就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

线上销售,拓宽渠道,顺应时代发展

疫情期间,网店、直播的盛行给老字号品牌提供了销售新思路。

“很多人乍听到闻喜煮饼的名字,一定会猜想它是饭食一类的东西,但当你打开包装时,完全在意料之外,闻喜煮饼并不是饼状,而是滚圆形,外边裹一层脱皮芝麻。还有呢,煮饼也不是煮出来的,而是炸出来的,这是因为晋南民间把炸叫做煮,才有了煮饼这一称呼。”

1月21日上午,在永祥和的线上直播间里,胡文玲和儿媳妇景娇一起为观众介绍产品、讲解煮饼文化,在镜头前给大家展示煮饼的制作工艺。

“提起山西的闻喜煮饼,首先要提到三位名人:一位是康熙皇帝,在品尝过后为它御赐名‘闻喜煮饼’,使它从乡村市井进入宫廷;一位是鲁迅,在其小说《孤独者》中写下‘我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魏连毅’的字句,使它声名远播,久负盛名;还有一位是山西籍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与闻喜县委副书记带着2000包闻喜煮饼,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战士,成为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爱吃的美食。”

通过线上直播,永祥和打造了全新的消费场景。

“接下来,我们计划将原来每周两次的直播增加到两天1次,每次2个小时。”全面负责线上销售的景娇说,“现在已经进入销售旺季了,很多在外地的晋南人都会在网上订购,送给亲朋好友。”

胡文玲表示:“这次疫情对于实体店的冲击不言而喻。但它也促进了我们老字号食品企业转变思路,顺应时代潮流,开拓网上商城等销售途径。”

挖掘内涵,讲好故事,传播品牌文化

这两年,永祥和尝试在包装上,设计富有时尚气息、潮范儿十足的图案,来吸引年轻消费者。

但是老字号、老品牌的产品,想要“走”入年轻消费者群并不容易。

经过几次尝试后,胡文玲认识到,老字号进军文创要避免浮躁,不能在宣传和营销中丢失本心,“老字号的立身之本仍应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童叟无欺的诚信品质以及过硬扎实的产品质量。”

为扩大品牌影响力,传播品牌文化、讲好闻喜煮饼故事,永祥和正在筹建闻喜煮饼非物质文化产业园,编写戏曲节目和拍摄电视剧,宣传煮饼文化;建设产学研基地,集旅游、教育、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传统食品制作基地;筹建“闻喜煮饼”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感受传统文化……

除了讲故事,还需品种的多样性。“保证品质、面向大众,让招牌亮起来。”胡文玲说,“我们现在除了做煮饼,还有花馍,借助闻喜优质的小麦产区,我们正在努力研制更多的面食产品。”

“虽然闻喜煮饼已经走过了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对于山西的晋南人来说,在家有喜事、逢年过节时都会将闻喜煮饼摆上自家餐桌来招待客人,而走亲访友时,随身带几盒闻喜煮饼也是倍儿有面子的事。下一步,我们不仅要将这种传统民俗延续下去,还要发展出新的民俗、新的产品、新的潮流。”68岁的胡文玲干劲十足。(王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