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WM

您好,欢迎访问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疫情之后请将缺失的食育教育补给孩子

2020-04-26 19:37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编辑:完美体育·WM

    中国食品安全报讯 为防止疫情进一步扩大,响应国家号召,除了救援一线工作人员和在特殊岗位上的有关人员,所有人都待在家里,没有特殊情况,一律不外出,自觉在家。

我国与国外对孩子生活教育上的区别

近日,各大网络媒体报道的“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一名17岁脑瘫患儿去世”的消息引发关注,据媒体消息,该患儿父亲和弟弟因疑似新冠肺炎被隔离,患儿独自在家6天后去世。

在很多人为孩子之死惋惜时,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面前。如果全家都被隔离了或出现什么突发情况,年幼的孩子该怎么办?他们怎么生活?

国内外相关调查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

在各种兴趣班、培训班、艺术班成为我国孩子“标配”的今天,让孩子学会做饭,可以说是一件既罕见又难得的事情。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句话几近成为家长信仰的信条。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我们就盲目地为孩子做好了铺垫,让孩子背古诗、读英语、学画画、唱歌……

但是我们都忘了最重要的“生活即教育”,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只有从生活中获得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才是孩子们真正用得到的教育。“食”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日三餐中的每一餐都是一个教育契机。这句话也是对食育最好的诠释。所以,这一教育在家庭中更易获得。

“孩子在家基本没什么劳动,每天吃饭要家长盛,书包也要妈妈收拾。他自己能穿衣服、洗漱我就知足了。”“孩子能自己洗澡洗内衣,我规定她每周洗一次碗,此外就没有别的家务劳动了。”当问到为什么孩子不劳动时,这些家长们这样谈到,不是“不爱劳动”,而是“没时间”“不会劳动”。

出于疼爱,很多父母不舍得让孩子干一点家务活。有的妈妈还认为,做家务是大人的事情,孩子好好读书就好了。很多父母常常认为孩子与厨房,完全是两个平行世界,一点也扯不上关系。

其实,一日三餐,一粥一饭,是每天自然发生的日常,是具有超强渗透力的幸福,更是一个人拥有基本生存能力的见证。

会做饭的孩子赢在哪里

翻看明星妈妈蔡少芬的微博,关于两个女儿做饭的动态占绝大多数。

比如仅仅只有6岁却能够熟练拿着小菜刀切着蔬菜和肉条的包子妹妹,做菜时的表情认真,倒油炒菜的姿势十分老练,一气呵成,做出的成品看起来也十分美味,使作为妈妈的蔡少芬禁不住发博表扬:“用心做菜的小厨师!”

当蔡少芬在采访时被记者问到“为什么要让这么小的孩子炒菜做饭”时,蔡少芬回答说:“你一定要给自己孩子去解决,做饭是最简单的锻炼,担心他们受伤这种心理肯定是有的,但其实,柴米油盐也是一种成长和修行。”

会做饭的孩子,懂得为生活增添一份仪式,懂得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在买菜购物的过程中,孩子能学到勤俭节约的道理;在布置餐桌、摆放碗筷的过程中,能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与审美能力;在把菜炒糊、把碗摔碎、把果汁洒出的过程中,孩子渐渐学会了面对失败,培养了孩子的耐挫抗挫能力;在研究菜谱、思考制作步骤的过程中,培养了孩子的逻辑缜密能力。

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做饭的整个过程中,能意识到父母的辛苦,从而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日本教育专家牧野圣子说,“家事”是学习人际关系的基础,切莫小看做家事,做家事是学习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一种比游泳更均衡的运动,而且可以丰富情绪,使孩子更自信。

爱做饭的孩子,在柴米油盐、一蔬一饭之间,不仅能够学到基本的生活技能,还能激发锻炼各方面潜力。
疫情对如何促进食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食育发展研究院张院长说:“食育教育,本身应该从小孩时就抓起,从我们每个人做起,通过食育知识的教育,能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健康饮食知识,并提升对食物营养、食品安全的认知水平,提高选择食品的判断能力,自觉抵制对“野味”的食欲,革除不良的饮食观念。我们应该自觉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让食育知识、食育思维、食育能力、食育精神走进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会,让类似的悲剧永不再重演。”

无论是疫情中还是疫情后别让大人的梦想限制孩子的天赋,束缚孩子成长的步伐,而应让孩子在拥有驰骋天际的梦想的同时,更以脚踏实地的本领去学会生活,疫情之后,请将缺失的食育教育补给孩子,让他们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种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