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日常养生
药膳、代茶饮“出圈”
早上一杯枸杞拿铁,中午一杯罗汉果美式,到了晚上必须是党参乌鸡汤……当下,一些年轻人将养生药膳纳入日常食谱。
记者注意到,今年夏天,“去中药房配酸梅汤”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一股潮流。酸梅汤的“出圈”看似偶然,但有中医院曾统计了就诊患者的年龄构成,发现90%的患者在18岁到65岁,这其中45岁以下中青年占到了一半多。
靠着更健康、更纯粹,还能走医保,药膳、中药代茶饮等在年轻消费者心中的地位顺势而起。记者搜索发现,药膳类菜肴在北京不再是冷门餐饮,除了一些有中医馆或药房背景的药膳餐厅外,普通餐厅,甚至是火锅店也增加了“药膳”菜肴,如五指毛桃药膳乳鸽、紫苏黄芪烤鸭、陈皮蹄膀以及药膳锅底等。
这并非是药膳或中药代茶饮第一次出圈。早在2019年底,北京同仁堂旗下就推出了知嘛健康。如今,不仅知嘛健康,中药+咖啡、中药+奶茶,甚至直接开方的代茶饮门店也都有了一批忠实用户。
记者在电商平台发现,代茶饮已经是一大门类,标称诸如养肝、祛湿、养肺、祛火、护嗓、助眠等功效的代茶饮居多。在某电商平台推出的榜单中,排名前十的“代茶饮”销量最少的也已超10万单,最多的已经卖了80多万单。
药膳不是“万金油”
要适量适度
记者注意到,这些代茶饮中大多是红豆、薏米、菊花、芡实、桂圆、红枣、枸杞等常见材料,也有一些黄精、淫羊藿、杜仲等中药材。
对此,有中医表示,目前,按照中医学和营养学理论,严格按药膳配方,针对患者情况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制作的可以被认为是“临床药膳”。而目前市场上的一些所谓的“药膳”,只是使用了一些“药食同源”的材料,“这类的所谓‘养生药膳’,没有经过医生问诊,也不具有针对性,基本没有明确的治疗作用,但可能有一些保健作用。”
这位中医也表示,即使是坊间的养生药膳,也一定选择“药食同源”类的中药材,同时消费者自身也要有一定的健康和中药知识,可以参考一些应用广泛的食用方法和习惯。“比如已经判断自己上火,就不要再吃一些滋补类的药膳了。即使确认自己适合某种药膳,也要适量适度。”
“药食同源”目录扩容
利好药膳产业
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发布公告,将党参、黄芪、灵芝、天麻等9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有分析人士表示,一旦有中药材被纳入了“药食同源”目录,意味着会有更多药膳菜品、食品、花草茶等中药养生产品出现。
国家卫健委表示,本次党参等9种物质充分考虑其在我国的传统食用情况、地方需求以及国际管理经验,并经生产经营试点和风险监测,综合论证确定。2019年11月,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允许党参等9种物质开展食药物质生产经营试点工作。内蒙古、浙江、贵州等省份在此基础上详细制定了开展生产经营试点的工作方案。截至目前,我国收录进《中国药典》的中药品种有2000余种,但进入“药食同源”目录的仅有百种左右。
另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药膳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中国药膳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699亿元,同比增长10.97%,近年来,药膳行业增长较好,总体保持较高的增速,行业发展能力良好。据不完全统计,涉及药膳的企业约有7.86万家,主要分布在药膳餐饮、凉茶、药酒、固体药膏、中药冲剂、中成药保健品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