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万物生长欢。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庙头村的桑园里,70岁的蚕农吴雪凤正忙着打理桑树,身旁大片的新绿十分惹眼。
太湖东岸的吴江,自古以丝绸知名,蚕桑是农事之首。吴雪凤记得,年轻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蚕,村里到处是桑园和鱼塘。塘埂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古代就已成型的这种循环农业被称为桑基鱼塘,曾撑起吴雪凤一家人的生计:她靠种桑养蚕供两个儿子上了大学,家里也住上了新楼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传统养蚕业向西部迁移,吴江的桑园面积逐渐减少,桑基鱼塘作为一种自然修复手段的功能也不断弱化。近年来,随着吴江全域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当地制定了蚕桑生态补偿办法,推进蚕桑丝绸产业智能绿色制造,构建“蚕桑种养+丝绸加工+蚕桑文化旅游”产业链,让蚕桑产业形成新循环。
吴江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马天琦说,桑基鱼塘系统不仅是一种优秀的农业生产模式,更是长三角地区乃至世界的重要文化符号,当地希望复兴桑基鱼塘系统,重现“绿桑成荫、鱼塘连片”的江南水乡风韵。
庙头村是吴江首批恢复桑基鱼塘的试点村。村里建起了现代化蚕桑综合示范基地,桑园采来的桑叶通过机器自动喂给,养蚕变得更加智慧高效,蚕农也轻松了不少。
80多年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庙头村西边四五公里的七都镇开弦弓村考察蚕丝业,写下名作《江村经济》。如今,当地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在开弦弓村建起了占地面积达500亩的生态农业景观项目“山水桑田”,水、田、桑交相呼应,蚕农劳作的场景再现,让蚕桑文化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留住蚕桑文化,织就美丽乡村。清明假期里,震泽镇众安桥村的150多亩桑基鱼塘成为周边游客青睐的新晋打卡点。村里将桑园和鱼塘交给附近的一家田野餐吧来打理,一产与三产在这里交融:游客可以坐在桑树下边喝桑茶边钓鱼,在餐吧里吃到时令的水菜湖鲜,下榻民宿朝夕拥抱田园生活……
桑园也成为众安桥村人茶余饭后散步的好去处。村民陈荣林说,大家都觉得村里更美了,一点都不比城里景区差。村里人气旺了,在市区上学的孙女假期更愿意回来住。
如今,吴江的桑园面积已经止降回稳,“蚕桑之乡”的韵味又回来了。目前“吴江蚕桑文化系统”已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吴江环长漾桑基鱼塘农业系统”也入选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古老的农业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柯高阳 杨绍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