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WM

您好,欢迎访问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平凉持续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全力打造“食安名片”

2023-07-21 11:29来源:平凉日报编辑:黄威

“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一座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幸福感的重要源泉。

初夏的平凉,万物勃兴,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这是一组来自创城一线的数据:

建立“线上监管—线下整改—线上报告”的业务闭环管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加入率100%;

食用农产品抽检合格率持续稳定在99.9%以上,“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3645户,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学校食堂、网络餐饮服务单位、中型以上餐馆实施率100%;

探索网络订餐“以网治网”监管模式,入网餐饮单位持证率、证照公示率均为100%;

在全省食品安全综合评议考核中连续3年获评A等级;

2022年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达到86.07分,较2021年提高了3.38分,高出创建标准6.07分……

数据背后,是随着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深入推进,平凉进一步织密织牢食品安全“防护网”,精心呵护百姓“舌尖安全”。

高位推动  全面落实“两个责任”

人居良心下,是为食;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食品安全对老百姓来说是关乎身家性命的大事。平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家食安城市创建工作,把食安城市创建纳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重点任务,作为巡察工作和跟踪督办的重要内容,市委常委会2次、市政府常务会3次专题听取创建工作汇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研究部署创建工作。2021年以来,市财政统筹安排市场监管和食品安全经费848万元。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5次作出批示,并主持召开创建动员大会、迎检冲刺会议和督导调研座谈会;分管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实地督查调研;16名市级党政领导干部发挥“头雁效应”,主动认领任务,带头“承诺践诺”,开展包保督导,推进创建工作,形成了“党政同责、四级协同、全域创建”的工作格局。

调整成立市、县、乡三级食药安委会,基层食药安委办规范化建设全面达标,1536个村(社区)全部设立工作站、配备协管员;各成员单位将食安城市创建作为首要职责,健全层级责任制,实行“定目标、定任务、定责任、定时限”工作措施,持续加力推进创建工作,构建起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体系。市场监管部门实现市局领导包抓县区、县局领导包抓乡镇、监管人员包抓村社的三级网格机制,确保了创建工作层层有人盯、有人干。

压紧压实企业主责。落实分级分类管控措施,在企业配备食品安全总监577名、安全员2.1万名,全面推行食品生产经营良好行为规范,健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落实食品安全自查、从业人员管理、信息追溯、不合格食品召回等制度。市、县、乡三级分业态、分区域、分时段对全市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开展大培训、大约谈,将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培训纳入全国人社系统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范围,实施学校供餐单位“培+考+证”一体化网络在线培训,组织参加了全国“食安员抽考”。强化食品安全自查,生产企业自查率达100%。持续扩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保障范围,2022年全市投保376家,保费合计25.61万元,保额达到5.19亿元。

源头治理  拧紧百姓餐桌“安全阀”

眼下,正是蔬菜大量上市的季节,平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对蔬菜进行农药残留抽样检测。

“我们每月对全区的蔬菜生产基地进行一次例行抽检,每次大概抽100到200个样品,抽回去的蔬菜就进入实验室,进行定性速测和定量检测。”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

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必须正本清源,把农产品质量抓好抓实抓稳。

平凉市以源头治理为根本,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47.9亩;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完成测土配方施肥426.35万亩,有机肥302.25万亩;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到45%、44%。

加强农畜产品质量监管,落实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追溯平台纳入市县乡三级监管机构199个,种植基地444个、养殖基地1680家。2021年以来抽检食用农产品4.11万个,合格率持续稳定在99.9%以上。

强化粮食收储质量监管,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实施中国好粮油项目1个。加强粮食收购、储存、出库全程监管,2021年以来抽检小麦、玉米411份,合格率100%。

全程监管  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每当夜幕降临,平凉城大大小小的餐饮店迎来了一天的消费高峰期,男女老幼,入口之食,重要性自不多言。

为此,平凉市全程监管,综合整治。严格日常监管,落实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监管责任制,做到了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采取暗访督查、“飞行检查”、部门联查、“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网上巡查等方式,跟踪整改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全面实施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类管理,网格化监管覆盖率100%。

狠抓源头监管。严格落实质量监管体系,严控生产许可、原料采购和出厂检验三个环节,部署开展了食品生产企业“双交叉”“双集中”“双覆盖”检查,采取整改问题、整改验收、整改督查环环相扣的方式,推动集中连片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做到原料进厂有质量保证、生产加工有安全保障、出厂产品符合规定标准。连续2年实现生产企业检查全覆盖、食品检查员异地检查全覆盖,排查整改问题5600余条,监督抽检2200批次,限期整改510户,停产整改105户。

筑牢流通环节。严把许可准入关和取证后实地核查检查,做到分类监管、重点监管与日常巡查相结合,注销“僵尸”和不再符合经营条件的食品经营许可证1882张。聚焦食品批发源头治理,着力解决“重店铺轻库房”的监管现象,全市批发配送企业建档率、追溯平台加入应用率等实现“六个100%”,对食品配送车辆实行“五统一”管理。

严把餐饮关口。坚持从制度上规范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行为,市场监管、卫健委、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平凉市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管理办法》,在全市范围内开出了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健康卫生不符合要求的首例罚单。全市474家学校食堂全部实行校(园)长负责制和陪餐制,以学校食堂、校园供餐企业和大型餐馆为抽查对象,开展餐饮食品安全体系检查,连年部署开展餐饮具洗消保洁攻坚行动。不断完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突出建筑工地、宗教场所、养老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农家乐等重点领域监管,全力保障集体用餐安全。

强化技术支撑。进一步完善了以市级检验为核心、县级检验为骨干、乡级快检为辅助、市场快检为补充、企业检验为基础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精准管控风险,建立“抽检分离”机制,2021年、2022年完成食品监督抽检任务1.461万批次,总体合格率96.3%,不合格食品按照“五个到位”要求核查处置率100%。聚焦群众关切,开展快检“进市场、进会场、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和“你点我检”“你送我检”109场次,连续3年完成食品安全快检11.5万批次,全面启动实施新阳光陇东农副产品有限公司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集中快检项目,举办了全市食品快检技能大比武。市政府连续3年举办了Ⅲ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进一步筑牢了食品安全防线。

重拳出击治乱。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守查保”、侵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校园食品安全守护、纯净水、“保健品”、制止餐饮浪费等专项整治行动,规范批发企业839户、冷链库房331个、配送车辆1102辆,取缔“黑作坊”80家,有效整治了食醋违规勾兑配制、食用豆芽违法添加、保健食品坑老害老等突出问题,2021年以来立案查办食品违法案件1464起。

有过必纠,有错必惩。平凉市严惩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建立联席会议、线索通报、案件移送、联合调查、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2021年以来侦办食品安全刑事案件76起,捣毁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窝点9处,有力震慑了食品安全违法犯罪。

改革创新  持续提升监管效能

全面推广应用“陇上食安”智慧监管平台,建立“线上监管—线下整改—线上报告”的业务闭环,推进监管效能大提升,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加入率100%。

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探索网络订餐“以网治网”监管模式、大力推行“餐饮企业+流动餐车”模式,实行“四统一”“三到位”管理机制……平凉市以改革创新为抓手,破解监管难题,持续提升监管效能。

记者在平凉城区某大型餐饮酒店大堂看到,电子显示屏设置在显眼处,清洗、切配、烹饪、备餐……通过摄像头,酒店后厨一览无余,“互联网+明厨亮灶”的监管模式,使“后厨”成为可视、可感、可知的“透明厨房”。

“目前我们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3831户,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学校食堂、网络餐饮服务单位、中型以上餐馆实施率100%,实施‘互联网+透明车间’1577户,‘互联网+阳光仓储’1015户”,平凉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道,同时探索网络订餐“以网治网”监管模式,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技术服务,入网餐饮单位持证率、证照公示率均为100%;全市19家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1761户入网餐饮服务单位全部启动“食安封签”和“后厨直播”工作。

规范农村聚餐管理,大力推行“餐饮企业+流动餐车”模式,实行加工设备统一规范、食品原料统一采购、从业人员统一培训、统一管理“四统一”和申报备案到位、派员指导到位、问题整改到位“三到位”管理机制,集中破解农村集体聚餐监管难题。全市农村集体聚餐餐饮服务公司达到178家,2022年培训报备流动厨师294人,报备指导农村集体聚餐1931户7.02万人次。

“现在方便得很啊,有上门收集的垃圾车,在店门口就可以处理掉每天的餐厨垃圾。”在平凉中心城区经营麻辣烫店的于莉莉说。

据了解,为了实现餐厨垃圾专业化处理,平凉市推行餐厨垃圾集中收运,健全餐厨废弃物产生、收集、运输、处置全程监管体系,组织餐厨垃圾收运队伍对商业餐饮单位餐厨垃圾采取定车、定时间、定路线上门循环收集,通过标准的专用收运车辆,科学布设收运线路,合理安排作业流程和作业时间,逐步建立了规范高效的餐厨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目前,建成启用餐厨垃圾处理厂6座,配备专业餐厨垃圾收运车22辆、储运桶7500个,日处理量约120吨,基本做到了餐饮服务单位全覆盖,有效解决了地沟油回流餐桌问题。

全民参与  构建共治共享格局

如今的平凉城里,经营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不断提升;各大超市果蔬快检方便快捷;大型批发市场每天公布果蔬的农残检测情况;大街小巷的餐馆里,食品安全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公勺公筷桌桌备齐……这一系列变化,得益于平凉市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不懈努力与艰辛付出。

——积极推进信用监管。出台《平凉市食品安全信用监管制度(试行)》,推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建立“通用+专业”的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将市场主体按照信用风险由低到高分为ABCD四类。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互联网+”监管平台全量归集全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监督抽检、行政处罚等各类信用信息,以信用监管倒逼企业守法合规经营。

——持续深化示范引领。部署启动为期2年的“治理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行动”,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环节进行整建制、全覆盖、全业态的规范提升,目前验收命名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115户、放心食品超市自我承诺单位18家,形成了“示范乡镇+示范街+示范店”的创建模式,引领全市食品生产经营行业规范提升、健康发展。

——强化行业协会自律。积极搭建交流平台,由平凉金江副食有限责任公司、泾川县旭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联合发起的“平凉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协会”于2023年4月12日批准成立,目前拥有95家协会成员,覆盖了食品生产、经营、餐饮各个环节,将在促进全市食品企业规范经营、诚信建设、产业发展中发挥“领头羊”作用。

——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探索“监管执法+公众参与+媒体公开”的执法模式,开展“随机查餐厅”35期,兑现食品安全举报奖励4起,聘任食品安全协管员1536名、社会监督员184名、“文明餐桌”义务监督员800名,组建志愿服务队8支、银龄护老队26支,受理核查投诉举报2337件,进一步延伸了监督触角,有效维护了群众利益。

——全面推行“文明餐桌”。宣传落实《反食品浪费法》,开展制止餐饮浪费专项整治和“公筷公勺·健康分餐”“反对浪费·崇尚节约”“六项承诺·放心消费”三大主题活动,建立文明餐桌义务监督员、红黑榜、示范引领等制度,倡导餐饮单位提供“半份菜”“小份菜”“拼盘菜”,发布红黑榜11期,办理食品浪费行政处罚案件8件,推进了全市餐饮业提质提档,以“小餐桌”推动节俭诚信“大文明”。

——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围绕“食安平凉”品牌建设和“我知晓、我满意、我支持”的创建理念,利用食品安全宣传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时机,采取创建LOGO征集、实验室开放日、基层所长访谈等方式,创新驻村帮扶工作队参与食安创城、“小手拉大手共”、外卖骑手变身“宣传大使”等“六进”载体,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在《中国市场监管报》《中国食品安全报》等媒体刊登稿件900余篇,开设“共创食安城市 同享健康生活”专栏专题报道,发布“你点我检”网络投票18期,参与人数5.74万人次,大力推进创建工作持续升温。

服务发展  食品产业持续壮大

坚持以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拉高食品安全的底线。按照区域化布局、链条化发展、园区化集聚、品牌化引领的思路,将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建设作为治理食品“三小”的长效之策,着力破解“三小”难题,列为2023年市政府十大为民实事,市级列支300万元、县级配套320万元,撬动社会投入2亿元,建设崆峒区面制品、静宁县肉制品、华亭市东升小作坊等7个集中加工区,引导支持300户小作坊入驻经营,为地方特色食品小作坊聚点成块、形成产业链发展探索了新路子。

据了解,位于平凉工业园区马坊路的崆峒区清真肉制品集中加工区,占地面积30亩,规划建设总面积1.6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6750万元,将于2023年8月底建成投产,可容纳各类肉制品小作坊80户,可解决就业岗位400余人,年产值预计达到3.8亿元。

走进位于崆峒区寨子街的崆峒区面制品集中加工配送中心一楼大厅,映入眼帘的大屏幕上,伊鑫泽的白吉饼馒头、快乐甜甜的蛋糕面包等面制品制作、包装流程一览无余。“你看,不管是监管人员还是消费者,只要登录‘陇上食安APP公众端’,就可以看到食品生产制作的全过程。”崆峒市场监管所副所长赵菊花在手机上给记者做着演示。

到2024年,全市7县(市)区将建成12个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预算总投资3.5亿元,入驻小作坊500户,预计年产值15亿元,实现面、豆、肉制品集中加工全覆盖。除此之外,平凉市整合党委政府的行政资源、社会力量的资金资源、职能部门的管理资源,推动建设、改造便民市场10个、美食街14条。

监管服务发展、发展促进监管,大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活动,聚力落实激发市场主体活力32 条措施,全面实施全程电子化登记、“一窗通办”“证照分离”“秒批”等便利措施,深入开展“千名市场监管干部帮万企 助企纾困解难题”行动,统筹落实“四扇门”改革措施,探索集群注册新模式,精准服务项目建设,开辟绿色通道,提供跟踪式、保姆式服务。今年新增市场主体4409户,同比增长10.14%。加快建设全省首家苹果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支持静宁县贾河乡、泾川县王村镇分别建成苹果、蔬菜快速检测室。

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201个,认定“甘味”企业商标34个,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入选2022年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建立起从环境到产品深加工的系列标准体系。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46项、生产技术规程228项,制定发布“静宁烧鸡”“静宁大饼”团体标准。目前全市商标有效注册量达到10287件,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5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件,有平凉金果、静宁苹果等4件中国驰名商标,覆盖牛、果、菜三大主导产业,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覆盖全市各县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食品产业持续发展壮大,以建设农业精品培育示范区为目标,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打造平凉红牛、静宁苹果百亿级产业链2条,设施蔬菜、马铃薯2个十亿级产业链。持续实施食品生产企业孵化培育行动,大力推进乡村扶贫工厂、规模以上小作坊转型升级,孵化培育食品生产企业48户,总量达到180户,在蔬菜制品、水果制品、蛋制品、食用豆芽、速冻食品5个类别上实现了突破。

区域品牌影响力的提升,进一步坚定了全市群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柳湖春酒业、金江副食2家企业获评“甘肃老字号”,5个优质绿色农产品荣获第22届中国绿博会金奖,甘肃德美地缘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进入第八届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名单。

奋进赶考路,平凉勇争先。下一步,平凉市将认真贯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昌升在平凉庄浪调研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持党政同责,以打造“示范引领”项目为突破口,在夯实基础上求突破,在全程监管上提效能,在综合整治上出重拳,在宣传发动上再加力,进一步压紧压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以示范创建筑牢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