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批准唐山市维卓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为国家级水产良种场的通知》,省农科院所属海科院引育种中心获批国家级虾夷扇贝良种场,并被命名为国家级大连金普新区虾夷扇贝良种场,有效期自发布之日起5年。这也是此次辽宁省唯一获评的国家级水产良种场。
每年春节前后,正是虾夷扇贝人工育苗季节。为了新一批良种的扩繁,此时的省农科院所属海科院虾夷扇贝良种场,迎来了一年中的“最忙季”。
将研发的新品系种贝从海上运到繁育基地,种贝将在实验室内经历一轮十余项指标的“体检”。在这里,良种场主要技术负责人赵亮和同事们紧张而有序地工作着,只为严格筛选出性状更为优异的虾夷扇贝亲本。
虾夷扇贝新品种的培育需要“十年磨一剑”,并且不断地优化改良。提起虾夷扇贝的繁育史,可追溯到40多年前。海科院于1980年从日本引进该品种,持续研究至今,已形成了应用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两大类成果。
“作为省内唯一省级涉海科研机构,省农科院所属海科院多年来主要从事海洋与渔业科技方面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公益性研究,持续开展海洋经济贝类苗种繁育、养殖技术及优良品种培育相关研发工作。”省农科院所属海科院引育种中心主任潘德闯说。
但引种和繁育工作并不简单,规模化养殖更是辛苦活儿、技术活儿。虾夷扇贝种贝升温促熟的结束,往往伴随着春节的来临,因此接下来的扩繁工作人员只能在良种场过年。每年繁育出的优良苗种要到海上育成,并定期监测生长性状及养殖海域环境,再优中选优,若是赶上极端天气等特殊情况,极有可能导致虾夷扇贝“丢失”或死亡,导致大家的心血付诸东流。
即便如此,海科院的工作人员仍每年坚持繁育工作,壮大辽宁省虾夷扇贝的“家底”。目前,在大连金普新区虾夷扇贝良种场,已建种质评价、苗种繁育和饵料培养等科研中试水体8000立方米,保种和暂养海域356亩。近5年来,良种场开展了虾夷扇贝优良苗种扩繁及改良实验,累计培育优质苗种20亿枚。海科院独立完成的“虾夷扇贝引种及规模化增养殖技术研究”成果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工作不止步。近年来,虾夷扇贝种质创制及优良品种选育作为海科院科研攻关的工作重点,并依托海科院农业农村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和发掘利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辽宁省海洋水产动物种质改良与优良苗种繁育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将辽宁省重要海水养殖品种的“种质改良”和“优良苗种繁殖”研究水平显著提升。
选育出的新品种,主要为生产实际服务。据介绍,虾夷扇贝引种及规模化增养殖技术研究,在辽宁和山东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成果的推广,不仅在黄海北部建立了虾夷扇贝全国最大的增养殖基地,而且辐射至山东半岛沿海。2021年,辽宁省年产虾夷扇贝商品贝17万吨,产值超过50亿元,成为带动整个辽宁浅海养殖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龙头产品”。(李 越)